铁佛寺过堂

紫云海集

编辑于 2015-5-26 10:47

“过堂”,佛门中的“吃饭”,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,早、午斋两次过堂,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,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。

所谓二时过堂,食存五观。

早晨、中午到“五观堂”或“斋堂”用食。五观之意为: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(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),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(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),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(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),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),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(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)。一般寺院五观堂悬挂楹联,“五观若明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难消”,以警策大众精进修道。

在过堂时,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,僧众在两边就座。饮食之前,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(梆)和葫芦型铁板(云板)。梆是吃饭号令,又叫长鱼。鱼昼夜均不合眼,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,废寝忘食吃饭。

当云板响起,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,依序就坐,向上问讯后维那起腔,大众齐唱“供养偈”。

接着维那师呼僧跋后,大众便开始用斋。丛林过堂多使用碗盘,少数寺院使用钵,碗盘皆有一定位置,不得恣意摆放,添汤加菜由行堂服务,也不得出声、恣动。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,并摄心用功,或持佛名号或参“吃饭的是谁”。末了,大众唱结斋偈。

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,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,称为“表堂”。每月初一、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施众,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。

中国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,体恤饥困的众生。它是根据佛经中“旷野鬼神众”及“罗刹鬼子母”的典故而来,大众过堂时,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,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,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,施食给众生,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。


古德云:随众过堂,有八种好处。
(1)不懈怠故
就是不放逸,过堂前打板三次,叫做三通,通是通知。第一通,是通知准备吃饭;第二通,众人穿袍搭衣,进入斋堂次序就座;第三通,静候大和尚。这样做,大家不能怠慢拖拉,很有次序。
(2)供养省力
厨房及行堂(盛饭菜)的人,工作方便省力,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,盛饭菜,收拾统一整理快易。
(3)平等无我
大家吃同样的饭菜,无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供养,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。
(4)不偏众食
大家用膳平等,各样食物分配均衡,营养便会均匀,对身体亦有好处,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。
(5)甘苦同受
大家无有拒择、对任何饮食,如尝甘露,没有分别心,法喜无穷。
(6)存在念故
息诸妄缘,当观信施难消,为作药食而已,妄念一起,即起即空,是谓存在念。
(7)如法如理
唐代以后,寺院人渐多,尤其在传戒时,常过千人,若没有过堂规则,便会很乱。有次序,是人心安道隆,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。
(8)起止威仪
简朴的丛林用斋,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。佛弟子,凡事都超众,连吃饭都有学问,有规有矩,令见生欢喜及恭敬心。这就是现身说法。

2015年农历四月初八,释迦牟尼佛圣诞,上传一组铁佛寺和尚过堂的照片,感受佛门的威仪。

威仪

观想

云板

出食

大众齐唱“供养偈”

用斋

浏览3250次

有朋自远方来:

2015-5-26 9:53

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如法如律

紫云海集:

2015-5-26 10:34

谢谢洪秘书长鼓励,敬请洪秘书长莅临指导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