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道周传240——出关

咸阳古道

编辑于 2016-12-10 20:32

道周快马加鞭,加快行军,并向隆武上《将出关疏》,疏中向隆武汇报徽州受困的情况,建议直接领军出关,支援徽州。
隆武获悉后,下令让郑鸿逵从北路,方国安从西路出兵,两路兵马对敌军形成牵制之势,支援徽州。然而,没有郑芝龙的允许,郑鸿逹拒绝出兵。新入伙的方国安为了保存实力,也按兵不动,在一旁观望。
形势危急,不能再等了,道周带着四五千名书生组成的扁担军,出关迎敌!

九月二十五日,行军出仙霞关。
在随同道周出征的将士中,有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,叫施郎,福建晋江人,跟随着他的族叔施福,统领2000名水兵。
施郎曾经跟过郑芝龙,有大战经验,觉得道周这支队伍纯属乌合之众,一旦遭遇清军主力,肯定不堪一击,还没开战,败局已定。
因此,他建议把义军遣散,让道周带着几名随从绕小路到赣州,以内阁首辅、督师的名义接管赣州,然后以此为据点,节制和调遣南赣、湖广、广东、广西等明朝的各镇余部,统一收揽指挥权,然后会师北伐。

道周听后沉思良久,这建议十分动人,让道周颇为踌躇。
反复斟酌之后,道周痛下决心,对施郎说:“你的想法很好,能切中要害。可是我受命出关,如何能够中途放弃?成功了,那是太祖显灵,大明江山社稷的福份;不成功,我一死成仁,为天下士民做个模范!”
施郎再次力劝,道周说出心里话:“你有所不知,倘若就这样把义军遣散,就会留下口实,朝中马上有人要治罪于我。天下虽大,哪有我黄道周的容身之处?”
道周的语气悲怆而又坚决,自叹道:“我只是一块舂药的顽石,无力可补苍天,徒留一身药气,让世人闻闻罢了……”

其实道周很清醒,让他的书生扁担军去抵抗强敌,结果没有一点悬念。
施郞的建议看上去很美,但实际上过于简单,而且风险大,操作性低。清军已经围困徽州,一旦徽州失守,唇亡齿寒,赣州也很难守得住。连朝中的重臣郑芝龙都不听节制,如何敢指望各地势力能乖乖听指挥?况且路途遥远,交通不便,时间紧迫,想调遣和节制各地势力,谈何容易?
到时候,道周很可能前功尽弃,丢了义军,自己成了一个陀螺,只能不停地瞎转。 不但白白忙活,还落了个弃军之罪。

施郎见建议没被采纳,自己跑了,去投靠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,后来又跟郑成功闹翻,变节降清,当了福建水师提督,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施琅,成了施大人,带领清军打败郑成功余部,成功“解放”了台湾。
晚年时他与闽南的另一位清初名臣李光地常有往来,没事喝喝小酒,吹吹牛,口述自己当年的发迹史,他跟随道周出征的这段经历便被收录于李光地的《榕村语录续集》。
顾诚编写《南明史》加以引用,并作为道周迂腐、不通权变的一个力证。应该说,顾诚治史严谨,资料翔实,但由于受到时代限制,常常站在农民起义军的立场而不能自拔。像刘宗周、黄道周、史可法这类的明朝卫道士,是难入他法眼的,总以成王败寇的功利角度去苛责他们。施琅讲述这段经历时,已经是清廷的一位要员,他的角色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,也影响了他对事实的陈述和判断,顾诚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。

浏览105次

咸阳古道:

2016-1-12 14:42

顾诚的《南明史》值得一读

咸阳古道:

2016-1-14 15:30

顾诚的《南明史》仍然是南明史方面是权威,是部好书,至少比之后袁崇年之类的完全站在满清的角度更好!